□记者 蔡洪坡 李相伯
张家口赤城县大海陀乡海陀山巍峨矗立,林木苍翠。在海陀山脚下,姜庄子村北的一处空旷处坐落着一处纪念馆——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70多年前,在烽烟滚滚的20世纪40年代,中共平北地委、平北军分区、平北行署常驻海陀山,这里成为平北抗日的指挥中心。
70多年过去了,海陀儿女在海陀精神的激励下,让海陀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再次踏上这片热土,昔日的硝烟战场正借助毗邻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优势,走“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之路,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惊艳众人。
开辟平北,在海陀站稳脚
平北地区地形复杂,要塞遍地,为北京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这里又处在“华北”“蒙疆”和“满洲国”三个伪政权的接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9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共冀热察区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提出“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和“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采取以小部队梯次进入的战略战术,逐渐增兵,在敌人中线之间进行小规模游击活动,在获得阵地的基础上,站稳一步,前进一步。
按照这一工作思路,1940年1月3日,由挺进军第九团八连和地方县区干部以及原沙塘沟发展的游击队员共100多人,组成平北游击大队,进入昌平后七村,创建抗日根据地,并成立昌延联合县政府,1940年1月底,游击大队派王子华、周之均到海陀山区侦察情况,宣传抗日救国,建立人民武装,抗日游击队在海陀山区站稳了脚。
1940年4月,中共平北工委移驻海陀山东麓,随之,平北军分区、中共平北地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相继成立,赤城县成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赤城县平均每六人中就有一人参军
赤城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瘠民贫,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贫苦。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赤城百姓节衣缩食支援部队和抗日政府。
纪念馆墙壁上一首《做军鞋》歌谣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赤城百姓拥军、支军的情形,“王大娘,汗直淌,油灯下面做鞋忙。飞针走线情谊深,做出军鞋一双双。送给山里八路军,穿在脚上打豺狼。”
曾编纂《赤城英烈》一书的作者张进中在书中写到,“龙赤联合县一区仅辖白塔等18村,从1941年3月到1945年9月的5年半时间里,交公粮88万斤,每个小山村年均供粮8000多斤;做军鞋4050双,平均每个青壮年妇女1年做鞋5双。”
据《赤城英烈》一书编纂人员考证,战争时期,赤城县的龙、赤地区(1958年,龙关县、赤城县合并,后定名赤城县)只有六七万人口,参军的就达到11700余人,平均每六个人就有一人报名参军。龙、赤地区牺牲的干部、战士、群众11000余人。
“平北抗战感人的故事和无数英雄人物早已凝聚成一种伟大精神,即海陀精神,就是不怕牺牲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和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负责人于晓洋总结说。
红色沃土变身旅游度假胜地
70多年前,在距离大海陀村不足10公里的闫家坪村,发生过一起战斗——闫家坪西伏击战。日伪军向海陀山根据地进军,企图摧毁在海陀山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我军在闫家坪对敌军进行了伏击,激战20分钟后,我军出奇制胜,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战斗。这一战获得了晋察冀军区的通令嘉奖。
如今,再踏进闫家坪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国际旅游度假区——海陀小镇。这里处在延庆和张家口的交界处,是京郊高端度假胜地。同时,因毗邻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等一些比赛项目地,再加上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被人们称为“京郊瑞士小镇”“中国阿尔卑斯度假胜地”。
盛夏时节,走进海陀小镇,房车营地、帐篷酒店倍显高端国际范儿,来自北京等地的游客徜徉其中,享受夏日清凉。闫家坪一带的不少村民变身上班族,在海陀小镇有了一份收入。
海陀小镇坚持特色小镇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近年来,赤城县紧紧围绕2022年冬奥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以建设京畿休闲度假健身康养首选地为目标,壮大生态旅游业。海陀小镇、赤城温泉、黑龙山森林度假区等重点景区已相对成熟,惠及贫困村10余个、贫困户2000余人。今年2月29日,经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批准赤城县退出贫困县。